English

卧薪尝胆

燕京啤酒启示录之一
1999-10-11 来源: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张景华 李新 我有话说

在北京,燕京啤酒家喻户晓,在中国,燕京啤酒是名牌,在国际市场上,燕京啤酒是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。

北京燕京啤酒集团,从它建厂的第一天起,就制订了自己的名牌战略,扎扎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,从最初的年生产1万吨发展到如今生产能力达到85万吨、产销量和利税总额居全国首位的名牌企业,连续4年获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和北京市“双十佳”企业,1997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,人民大会堂国宴啤酒,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空中配餐专用酒。在全国600多家啤酒企业中,燕京啤酒首批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……可以说,燕京人依靠自己坚实的双脚,走上了振兴民族工业、发展民族品牌、争创市场名牌的成功之路。

白手起家创出轰动效应

八十年代初,我国的啤酒市场品牌很杂。如何在乱军中异军突起?燕京人提出了“名牌发展战略”。面对当时市场的无序竞争,总经理李福成提出“实事求是,着眼发展,全面系统,稳步推进”,并明确提出“不能激进、不能浮夸、不能气馁”的“三不”原则,强调实施名牌战略既要积极主动,又要稳扎稳打。以市场为导向,积极参与竞争,不盲目追求铺摊子、上项目,而是根据自己的财力状况和市场供求情况,确定每年增产1万吨,稳步实现规模效益。在实际操作中,他们整体设计,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增长量,使企业始终保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发展水平。实践证明,这种方式是符合企业实际、非常成功的,它不仅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,而且非常贴近市场,避免了市场风险。到八十年代末,燕京已达到中型啤酒厂的规模,年生产啤酒8万吨,从1982年到1989年,一年一个台阶,平均每年增加产量1万吨。

主动出击找市场

1988年,在啤酒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,燕京人主动出击跑市场。在保证销售主渠道货源充足的情况下,燕京又开辟了集体、个体两个销售渠道,建立了350个合同户,发展200个个体销售点,使产品的自销权由10%逐步提高到了50%。

同时,燕京人采取了灵活的市场战略和营销战略。当时北京啤酒市场的王牌是“五星”和“北京”,他们依靠品牌优势,让市不让利,抢占制高点,在许多酒楼、饭店插上了“专供”的牌子。燕京人独辟蹊径,把目光瞄准了北京1000多万的大众市场,打破原有的价格单一体制,采取淡旺季差价、淡旺季配比供应、销售越大价格越低等多种手段占领市场。同时实施“胡同战略”,买2000辆平板车走街串巷,拉近了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;19辆东风车为批发商、中间商送酒上门,把服务意识充实到市场竞争中。燕京人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,向啤酒消费市场一步步开进、一点点蚕食。

提起当年创业时的艰难困苦,燕京啤酒集团党委副书记丁广学深有感触:燕京啤酒集团有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,与我们燕京人的追求分不开。燕京从建厂初期,一直提倡“五种燕京精神”,这五种燕京精神既是燕京人长年艰苦奋斗的结晶,又是我们迎接挑战、战胜困难的法宝。正是靠这种精神,燕京人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。

创造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

啤酒作为大众产品,上至国家领导人,下至普通百姓,都离不开它。八十年代,我国有800多家啤酒企业,如何在大浪淘沙中激浪勇进,燕京人认为只有“创造消费者心目中的名牌”,才能吸引消费者,占领市场。燕京人一手抓科技,一手抓管理,提出了“质量就是名牌,名牌就是质量”的口号。

要想创名牌,质量是保证。对于当年创业的艰辛,许多老燕京人还记忆犹新。丁书记回忆道:提高质量,没有钱可以借,没有设备可以引进,没有人才怎么办?1987年,李福成总经理五顾茅庐,到中国食品发酵所恳请管敦仪、陈殿元等专家出山,到燕京帮助搞科研。对于专家的指导,燕京人肯于实践,善于改进,管敦仪等教授被燕京人求实精神所感动,到企业一住就是半年,帮助他们拟定发展规划、试制新产品,解决新技术难题。燕京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现代化设备,国家“七五”期间的12项攻关技术,燕京应用了8项。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,燕京先后与清华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,解决了啤酒酿造过程中的许多难题,使燕京一年推出一个新产品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